电导率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传感器,用于测量溶液中的电导率。电导率是指溶液中离子的导电能力,是评估溶液中溶质浓度和溶液纯度的重要指标。其工作原理基于溶液中的离子导电现象。当电导率传感器与溶液接触时,传感器中的电极会感应到溶液中的离子,并测量通过传感器的电流。根据欧姆定律,电流与电压之间的比值即为电导率。电导率传感器通常由两个电极组成,分别是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。工作电极与溶液接触,参比电极用于提供参考电压,以消除外部干扰。
为确保
电导率传感器其测量精度和延长使用寿命,需遵循以下保养要点:
一、日常清洁与维护
定期清洗传感器表面
频率:根据使用环境决定,一般建议每周清洗一次;在污染严重或测量高粘度溶液时,需增加清洗频率。
方法:
使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轻轻冲洗传感器电极,避免使用硬物刮擦导致电极损伤。
对于顽固污渍(如油污、蛋白质沉淀),可用软毛刷蘸取中性洗涤剂(如稀释的洗精)轻轻擦拭,随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。
避免使用有机溶剂(如酒精、丙酮)或强酸强碱清洗,以免腐蚀电极或损坏传感器膜。
清洁后干燥处理
用干净的无纺布或压缩空气轻轻吹干传感器表面,防止水分残留导致短路或腐蚀。
二、校准与标定
定期校准
频率:建议每1-3个月校准一次,具体取决于使用频率和溶液性质。
方法:
使用标准电导率溶液(如1413μS/cm、12.88 mS/cm等)进行两点校准(低浓度和高浓度)。
校准前确保传感器温度与标准溶液温度一致(温差≤2℃),以减少温度补偿误差。
遵循传感器说明书中的校准步骤,避免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偏差。
记录校准数据
保存校准记录(包括日期、标准溶液浓度、校准结果),便于追溯和分析传感器性能变化。
三、温度补偿与控制
启用温度补偿功能
电导率受温度影响显著(温度每升高1℃,电导率约增加2%-3%),因此需启用传感器的自动温度补偿(ATC)功能。
确保温度传感器(如PT100或NTC热敏电阻)与电导率电极紧密接触,以准确测量溶液温度。
控制测量环境温度
避免在极d温度(<5℃或>50℃)下使用传感器,防止电极材料老化或温度补偿失效。
若需在高温环境中使用,选择耐高温型传感器(如钛合金电极)。
四、防污染与防腐蚀
避免接触腐蚀性物质
远离强酸、强碱、氧化剂(如浓硫酸、氢氧化钠、次氯酸钠)等腐蚀性溶液,防止电极镀层脱落或膜损坏。
若需测量腐蚀性溶液,选择耐腐蚀型传感器(如铂金电极、聚四氟乙烯(PTFE)膜)。
防止生物污染
在测量含微生物(如细菌、藻类)的溶液时,定期用杀菌剂(如次氯酸钠溶液)浸泡传感器(浸泡时间≤5分钟),随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。
避免长时间将传感器浸泡在溶液中,防止生物膜形成。
五、物理保护与存储
避免机械损伤
安装时确保传感器电极垂直插入溶液,避免弯曲或碰撞导致电极变形。
运输或存储时,将传感器放入专用保护套或泡沫盒中,防止震动或挤压。
正确存储条件
短期存储:将传感器浸泡在去离子水中或干燥保存(根据型号要求选择)。
长期存储:若传感器需长期闲置,建议将其浸泡在含1%-2%甲醛的溶液中(防止微生物滋生),或按照说明书要求干燥保存。
环境要求:存储温度为5-30℃,相对湿度<60%,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高湿环境。
六、电气连接与信号检查
定期检查连接线
确保传感器与变送器或数据采集系统的连接线无破损、松动或氧化,防止接触不良导致信号中断或波动。
避免在潮湿环境中使用未防水的连接器,必要时使用防水接头或密封胶。
监测输出信号稳定性
通过仪表或软件观察传感器输出信号(如电导率值、mV信号)是否稳定,若出现漂移或噪声,需及时排查原因(如电极污染、温度补偿失效)。
七、更换易损件
定期更换电极或膜
根据传感器使用寿命(通常为1-3年)或实际磨损情况,及时更换电极或膜组件。
更换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,避免损坏传感器内部结构。
记录更换历史
保存易损件更换记录(包括日期、型号、更换原因),便于评估传感器整体性能和制定维护计划。